榫卯之间以心琢物以技传世
第一次见李兵,他身上的儒雅气质不像每日与木材打交道的人,倒像一座茶室的主人。握手时,才从他粗糙的手心感受到一位工匠的力量。
李兵,南通古旧家具修复传承人,从事古典家具制作与古旧家具修复已经30余年,从一名木工成长为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南通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1991年,17岁的李兵和许多年轻人一样,需要学一门手艺维持生计,他选择了跟随姑父学习家具制作。对那时的他而言,这仅仅是一份谋生的工作,还未成为终其一生追求的事业,直到一个契机的出现。“有位台湾老板在上海招工,要有想法的年轻人,我一个亲戚就推荐我去了。”一段时间后,台湾老板又将李兵推荐给南通著名的收藏家戴富根,从事古旧家具修复,那是李兵第一次听到“家具修复”这个词,却成为李兵一生都绕不开的事业。
师从戴富根的8年里,李兵从单纯的手艺人逐渐成长为一名有理想、有抱负的工匠。在这期间,李兵曾跟随师傅至上海、北京等地修复古旧家具,出色的技艺让李兵获得了留在北京的机会。
“从师傅那里我学到的不单单是一门技艺,更是对传统家具和民间传统文化的理解,对人、事、物关系的理解,以及一份传承。”李兵拒绝了北京的邀约,“我在想,作为南通人,为何不回家乡发展一份属于自身个人的事业,为家乡作贡献呢?”2002年,李兵在南通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艺鸣堂家具修复工作室,这之后,李兵先后为南通博物苑濠南别业、濠阳小筑的明清家具做修复与保养,后又为南通博物苑制作了起源于汉代的五人龙骨水车。
“修旧如旧,神行如一”是李兵一以贯之的修复宗旨,“修复工作远比制作新家具要难,要对传统家具的文化、历史、风格谱系均有细致的了解及研究,才能分辨出古旧家具的材质、器型与制作流程与工艺,从而将各种木工技艺运用于修复工作中。”也因此,李兵积累了不少素材,为《柞榛天然》一书提供了大量古家具及资料。
艺鸣堂家具修复工作室里摆放着李兵收藏的古家具珍品以及获奖作品。当被问及最满意的作品时,李兵沉思片刻,没有给出肯定答案:“以前是在传统作品的基础上做创新作品,未来几年的作品要在民间传统文化基础上融合现代审美,向年轻化、生活化发展。”
李兵的说法并非虚词。作为南通非遗古旧家具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兵与南通多所高校进行校企合作计划,并担任南通多所院校的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
为培养综合型人才,李兵采用现代学徒制形式,将非遗技能传授给学生们,指导学生参加各项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教学将民间传统文化、传统工艺、外观设计、家具榫卯结构、红木雕刻等作为课题主要研究对象。“在学校里不一定只讲家具,可以讲家具的历史、家具的文化背景、历史与人文的关系,推荐的是文化,并不是推荐每一个学生都要拿刨子或者凿子,把文化的精神传承下去才是最重要的。”李兵认为,作为工匠进入高校,是带领民间传统文化、非遗传承进高校,为学生打牢民间传统文化的地基。“我进入高校的目的是培养一批综合人才,可以学设计,做软装空间,也可以学雕刻,做工艺品。只有学生把传统的东西真正运用到自己的行业中去,民间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
如今,李兵最得意的两名学生都在宜兴学习陶艺设计。“器物间互联共通、彼此借鉴才能更好地融合发展。”
《说文》里记载:匠,木工也。今天作为文字的“匠”,早已不再单指木工。30多年来,李兵不断成长,匠心是其灵魂所在。他说:“工匠需要承担自己的责任,要带领行业发展,带领群众致富,带领群众创业,这是国家需要匠人做的事情,我也正在做的路上。”